长风

从事移动端交互设计半年有余了,想慢慢沉淀一下自己的知识,所认识所写,或许浅薄,但以佐证我在慢慢的走着!

移动终端的生态

系统平台

先简单罗列一下目前移动终端的各个主流平台,暂不描述各平台的特性,后续会逐步深入研究:

  • Android

  • ios

  • window phone

  • blackberry

  • ……

移动终端类型:

理论上可以把分为智能手机和pad,但随着目前智能手机的尺寸不断攀升,智能手机和pad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以下是三星近两年手机尺寸简单统计:

009.10 / Samsung Moment / 3.2英寸
2010.7 / Samsung Vibrant / 4英寸
2011.5 / Samsung Droid Infuse 4g / 4.5英寸
2011.11 / Samsung Galaxy Nexus / 4.65英寸
2012.2 / Samsung Galaxy Note / 5.3英寸

有人说,手机尺寸不能超出5.5寸了(约14cm),不然人的手hold不住了,但手机尺寸的持续扩大化以及配置增强化的趋势必然是趋势,正如三星note刚上市时引来的诸多的嘲笑和不屑,但市场以绝对性的证据论证了note的成功,而由此引发的潮流趋势势不可挡

按照大众的逻辑简单的划分一下吧:

  • 小于7寸的移动设备暂称之为智能手机

  • 大于7寸的称之为pad

这种区分方式只是便于称谓,实际上缺乏专业的考量


移动终端与人的交互

移动终端与人的交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单个人和单个移动终端的交互: 是其他几个方面交互的基础,也是目前研究和设计的主要方面,涉及到功能性、易用性、个性化以及视觉感受

  • 单个人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 单个人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涉及到设备间的同步,同步的关键是完善“云”平台

  • 多个人一个移动终端的交互: 更多的涉及到不同账户,个人的隐私空间保护等

  • 多个人多个移动终端的交互: 偏向于数据的互联(如游戏、协助等)和共享


移动终端与人交互的技术和硬件支持


1. 屏幕的触控技术

早期的触控屏幕主要是电阻屏幕,用专门的触控笔进行点击操作,目前已逐步被易用性更高的电容触控屏幕所替代,相比电阻屏来说,电容屏无需用大力按动也能有反映,比较灵敏;另外,其原理上看,很容易支持多点触控;由于不需要通过电流,更省电些,不易发热;使用寿命更长,更耐久

2.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智能手机所以称之为“智能”,很大部分原因是各种传感器的支撑,目前在智能手机中已经应用的传感器有温湿度传感器,3D加速度传感器,体温传感器、光度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成份监测传感器、音频视频传感器、脉搏传感器、血氧传感等等。
     通过传感器获取用户的数据,实现终端与用户的交互,例如
     加速计传感器:iPhone的内置加速计传感器,实现旋转手机屏幕的交互设计,然后相应地自动更改显示的内容,这样用户就会立即看到网页的整个宽度或正确横向宽高比的照片。

     接近性传感器:iPhone 内置的接近性传感器可以检测出用户何时把iPhone提升至耳朵附近,iphone可以立即关闭显示屏,以节省电源和防止触碰,直至iPhone被移开。

     光传感器:苹果的iphone/Mac内置周围灯光传感器能够针对当前的周围灯光自动把显示屏的亮度调整到适当水平,因而增强了用户体验,同时节省了电源。

     标签传感器:一种心情音乐手机的专利,将手机加入标签传感器读取器,将多个标签传感器组合成/做成各种形状,戴在人/生物身上,手机无线方式接收标签传感器传输的身体温度,心跳,血压,湿度等资料,由手机根据生理状况实现播放不同音乐的交互设计。

     加速度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通过在手机电路上增加了加速度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实现判别手机是在移动还是在静止状态,周围声音大小,实现软件自动设置手机的情境模式的交互方式。实现了用户对铃声大小的自动设置,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3.基于近场通讯的NFC技术

NFC 技术可适用于很多场景,比如 移动支付、公交卡、门禁卡、车票门票、文件传输、 电子名片、 游戏配对、 智能海报等。你可以通过带有 NFC 功能的手机买东西、签到、刷公交卡或门票, 或者和别人交换名片、传输文件、联机玩游戏等。即使你手机没电了,仍然能把它当做一个交通卡使用,和我们手中的各种感应卡片完全一样(http://www.36kr.com/p/98884.html)

4. 非接触式的感应控制技术

通过手势、肢体动作等进行控制的技术,此部分内容会后续展开说明





评论